-
開放 堅持 與時俱進
鋰電原料安全如何保障
-
2025-10-03
-
瀏覽量:122
鋰材料因輕質、高能量密度等特性,被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、儲能電池等領域,其安全穩定供應不僅關乎產業發展韌性,更是綠色轉型的重要抓手。然而近年來,以碳酸鋰為代表的鋰材料價格大幅飆漲。這一現象背后隱藏著怎樣的供需邏輯?隨著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的迅猛發展,鋰資源市場供需失衡問題又該如何解決?
構建多元供應格局
我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、儲能消費市場,對鋰電材料的需求持續快速增長。今年1至6月,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41.4%和40.3%,動力及其他電池產量同比增長60.4%。
“碳酸鋰今年上半年產量38.9萬噸,同比增長29%,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。”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會長葛紅林在近日召開的2025遂寧國際鋰電產業大會上指出,我國鋰電產業保持向上向好發展態勢。
葛紅林指出,在鋰電資源方面,我國供應體系更趨多元穩定,保障能力顯著提升。2024年,國內鋰電資源開發量達30萬噸,同比增長28%,加上再生資源回收,國內自主供給保障率提升至40%。其中,川西及新疆鋰輝石、青海鹽湖等新建項目加速投產,預計今年國內鋰資源開發量將突破35萬噸。
在日前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,自然資源部副部長、中國地質調查局局長許大純介紹,我國新發現“亞洲鋰腰帶”,橫跨四川、青海、西藏、新疆四個省區,長度達2800公里,在成礦帶上,已找到多個大型和超大型鋰礦。
“未來幾年,通過技術突破、政策支持、產業協同,我國有望加快提高鋰原料自給率。”葛紅林稱。
與此同時,我國企業通過競標收購、資產重組、項目合作等形式,深度參與全球鋰資源開發。截至6月底,中資企業海外鋰資源投資累計超1000億元(權益量接近1億噸碳酸鋰當量),構建起國內為主、海外補充的多元化供應格局。“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我國海外鋰資源布局呈民企挑大梁的格局。”葛紅林介紹,“我國海外鋰資源開發項目中,超九成由民營企業主導,民營企業憑借靈活的決策機制,市場化的融資能力和國際化的商業策略,成為保障我國新能源產業鏈安全的關鍵力量。
仍面臨系列風險挑戰
不過,鋰電產業長期可持續發展依然面臨挑戰。
“國內資源開發跟不上發展需求,優質原料不足矛盾仍未緩解,供應保障仍存硬缺口。”葛紅林坦言,我國已形成“鋰云母提鋰、鋰輝石提鋰、鹽湖提鋰”三種工藝,對應市場份額分別為22%、47%、19%。江西宜春鋰云母礦原礦鋰品位低,提鋰產生更多礦渣,礦渣消納壓力陡增;川西鋰輝石項目多位于高海拔地區,有效作業時間短,產能釋放緩慢;青海鹽湖鋰礦海拔超4000米,生態保護與開發利用平衡難度較大。目前,國內鋰資源開發量僅能滿足產業需求的1/3左右,自主保障有待進一步強化。
過去10年,鋰電材料價格大起大落,尤其是碳酸鋰經歷兩輪較大價格波動:第一輪是2015至2019年,每噸碳酸鋰價格從4.2萬元低點漲到18萬元的高點,2019年底又回歸4.8萬元區間;第二輪是2020年至今,2022年11月碳酸鋰價格最高飆漲至60萬元/噸,后一度跌破6萬元/噸。兩輪價格波動給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運營帶來巨大影響,鋰鹽企業凈利潤大幅下滑,行業虧損較大。整個產業鏈價格正處于“修復期”。
與此同時,受全球經濟環境與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影響,海外鋰礦資源開發風險加劇。例如,墨西哥《新礦業法》要求外資鋰項目國有控股,抬高運營門檻;智利加速推進鋰產業國有化,并出臺《國家鋰礦戰略指導方針》,明確外資要通過合營模式參與。同時,ESG標準成為新貿易壁壘,部分國家借綠色標準限制企業參與資源開發,全球供應鏈穩定性面臨考驗。
塑造安全保障體系
面對現實挑戰和未來需求,葛紅林認為,我國鋰電原料產業要錨定“安全、創新、綠色、協同”四大方向,以戰略定力破解發展難題,加快塑造產業新質生產力。
加快健全國家鋰資源儲備體系,統籌開發、加工、儲備全環節,確保供應穩定。加大國內勘探力度,重點推動川西鋰輝石、青海鹽湖等可采資源,形成實際產能。企業要跳出短期利益的局限,理性判斷行業規模與供需關系,防止受到虛假信息的誤導,跟風擴產、盲目建設。產業鏈上下游要加強合作溝通與協同發展水平,特別是需方及時提供市場預測和判斷,讓信息透明化,防止虛假預期。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可通過簽訂長單、技術合作等方式建立長效機制,推動布局優化與產業鏈協同,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,共同應對外部變局所帶來的新挑戰。
葛紅林進一步指出,要構建梯次利用、再生利用的雙輪驅動模式,推動回收網絡標準化,鼓勵車企、電池企業與回收主體共建共享渠道。進一步突破高效回收技術,提升鋰、鈷、鎳等金屬回收率與純度,降低回收成本。在保障國家資源安全與產業自主可控的基礎上,推動“走出去”“引進來”相結合,鼓勵企業依法依規參與海外資源開發,同時引進國際先進技術、人才與管理經驗。要積極參與全球鋰原料產業規則制定,推動我國技術標準、ESG理念與國際接軌。進一步加強與資源國、消費國的產能合作,構建互利共贏的全球產業生態。“唯有開放協同,才能讓鋰電原料產業真正成為連接中國與世界的‘綠色紐帶’。”葛紅林稱。